培训进入第五天,今天重点学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在开始进入正题之前,崔校长带领老师们认真阅读了作家张晓风一篇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原文如下: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再见!” 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归还期限的。
他欣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的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他们一个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横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至爱的孩子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的回来!
我不曾迁移户口,我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文章读完,崔校长要求老师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小学部的语文教师同时又是一位“妈妈”的陈亚娟刚一开口,便哽咽了。我也忍不住湿润了眼睛,不为忧伤、不为痛苦、也不为感动,而是来自一种叫做“酸楚”的东西。
文中的“我”何止一个?文中的“小男孩”又何止一个?
自从接收国际教育理念的洗礼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受教育最深的印象就是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社会、家长、学校乃至自己衡量自己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没有人关心你是否发展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没有人关心你是否具备了动手实践的能力,没有人关心你是否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在所有人看来,考了高分、上了大学,以后必然是找个好工作,从此以后,一帆风顺、前途无量。
事实真是这样吗?
当自己走出“象牙塔”,步入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对来自工作的各种挑战,才深刻地明白“优秀”绝非一个“高分”那么简单。工作后,能力才是个人成功的王道,而这种工作必需的能力,在学校竟然从未被当做“一回事”,这是多么大的讽刺。每每想到这些,想到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要沿袭自己走过的老路,心里就揪心的痛。
我想,文中的这位母亲肯定也是感受到了什么,不然怎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喊。
相对这位母亲,我在揪心的同时,却又倍感幸运。因为我结缘了洛阳国际学校,结识了我们的崔校长。在这里,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我看到了另一种教育带给孩子、带给我们未来社会的希望。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业,我很庆幸能在崔校长的带领下开辟这样一个新的征程。
“教育这个行当是个良心产业。我们需要常常将自己的双手放至我们的胸口,扪心自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问心无愧?我们尽到我们的职责了吗?我们有没有误人子弟?”崔校长一连串的问号,带着深深的思考,敲打着每一位教师的良知。
一所学校,在建校之初,就让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感植根老师们的心中。如果这位母亲,目送的小男孩走进的是洛阳国际学校,还会有上文中的忧虑和担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