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嗓子喊得都哑了,学生老爱上课说话,经常要维持纪律,劳心又费神。”
“我们学生太活跃了,课堂上很难设置活动,一活动,学生就乱。”
“小组分任务不太可行,因为小组只专注自己分得的任务,其他任务就不会留心了。”
面临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老师们众说纷坛,意见不一。但老师们又不愿就此罢休,在抱怨的同时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纪律维持这块,就方法各异:有的老师自己当“巡警”,上课高度警觉,发现谁说话就点谁名;还有的老师设置“小助手”,专门记录课堂违纪学生名单,或者是让纪律委员关键时刻“吼一吼”,还有的班级运用高科技设备,谁说话给谁拍照,如此种种。
老师们虽然方法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依靠“人”来治人。”人”治固然也能起到非同一般的效果,但有没有更轻松点的办法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在我的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终于,我找到了效果还不错的一条路,那就是“法”治。
这里的“法”不是法律,也不是制度,而是基于课堂所制定的“规则”。
就拿最近一次的《论语十则》的课堂来说吧,按照我们班级分组,基本小组是4人一组,一班10组,论语十则,正好每组一则。于是,当节课堂活动形式就是小组合作探究,每组一则。这里问题就出现了:一组一则,别的九则他们可能就不关注了。于是,公布完合作任务后,我还专门公布了成绩评定标准,如:
1、评委老师对每组表现进行综合打分(打分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任务内容要求、表达是否清晰两方面),10分为满分。
2、小组展示完,其他小组可就此小组内容展示问题提出建设意见,每被采纳一条加1分,每次限2人,共限时1分钟)
3、老师负责纪律分,违反纪律被点名者,每点一次小组扣除1分。
评定标准既对展示活动进行了要求,又解决了小组只关注本组内容的弊端,同时让纪律问题和小组荣誉挂钩,将学生行为内化。果然,课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特别是小组提建设性意见环节,由于对提建议的时间和次数进行了限制,学生们非常踊跃,唯恐争取不到机会,每次一喊开始,几十双手齐刷刷地举起,就连平时几乎不发言的学生也积极参与,真的很难分辨谁先谁后,真恨不得有一种感受学生速度的机器在手。由于机会有限,第一次失去机会的同学,就会寄希望于下一次机会,自然会更认真观看下一小组的展示,以便能抓住机会,为小组争荣誉。就这样,在“规则”这支无形的手指引下,课堂井然有序,十分高效,课堂目标圆满完成。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特别期待着下一次课堂。
这一切皆归功于一点,那就是完善的规则。没有完善的规则,课堂将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乱。之前的课堂,由于规则不完善,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爱听不听,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还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觉着到不公平,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有一次课堂,组与组之间甚至还引发了争执。于是,课后我不断反思,如何才能更好。我找到了一些比较有主见的同学,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建言献策。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在我与学生的集体智慧中,我们的“法”治课堂一步步走向正轨,规则日渐丰满,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也日渐习惯并享受到这样一种快乐、有序、高效的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