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品德课的素质教育
——海外游学系列报道二十六
在国内的小学,特别是低年级,老师经常要处理孩子之间的“告状”与纷争。老师离开教室一会儿,可能就会出现场面失控。走进Tirimoana 教室,这里的孩子很少给老师告状,每一步分组、游戏,虽然孩子们偶尔也有小声说笑,但一切都井然有序。在讨论环节,即使老师在给其他同学辅导,大家依然积极聚到到一起,认真发表自己的意见、认真记录。
下课了,大家也是彬彬有礼,很少有疯跑、打闹。最震撼的是集会,几百人的会场,校长不用话筒,因为全场鸦雀无声。放学了、上学时,也没有出现意料中的大声喧哗。
难道是施了什么魔法不成?到底是什么样的课程和教育使他们具备如此素质?
我看了课表,没有品德之类的课程。武力?绝对不可能。因为新西兰的儿童是最受法律保护的,即使家长也不允许使用暴力手段。对于早上还没怎么睡醒的孩子不肯吃东西,不愿穿某种颜色的衣服去上学,什么都可以成为撒娇耍赖的理由。不过新西兰做家长得格外小心,国家的法律不允许父母亲动手打孩子,虽然冲动之下,当父母的就想狠狠地在孩子屁股上扇一大巴掌!被打痛的孩子受了惊吓,一定会放声大哭,这哭闹声要被好管闲事的邻居听见了又报了警的话,吃不了兜着走的只会是家长。
询问老师,他们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切都是在平时的细节教育。因为西方教育是以人为本,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风范,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人格、礼仪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在这里很少听见齐读的声音,因为他们认为那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老师根本不能确切了解到底谁会谁不会。
这里的音乐课有大课和特长课,大课一般一个年级甚至全校,孩子们会在礼堂里学习几首歌曲,并且有老师弹钢琴或吉他练习合唱。孩子们照常专注的唱,并且这些合唱歌曲在周五集会时都会展示出来。
首先,他们通过大量的、层次分明的阅读训练,孩子从童话故事中学到了很多道理和处事方式。这比我们的国内学校,一开学就宣布小学生行为规范更能深入人心,更容易使孩子理解与接收。就像读过《狼来了》的孩子,可能更明白诚信的意义一样。
第二,班级的各种规则都是学生自己制定。很细小的事,像衣服很干净等,只要孩子们认为是很好的、应该做到的,都可以作为大家要努力做到的规则。既让学生们自主管理,又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并且,每一项规则不是简单的口号和名词,都是具体的做法。如:诚信,别人的东西遗忘在我的课桌上,我要及时还给他。责任,上节课没完成的任务我要接着完成。尊重,当别人讲话时,不能打断。毅力,会议没有结束,我要坚持。等等……
这些具体的做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并张贴在教室里,孩子们随时都会看到。
第三,老师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首先做到,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声音并不是很大,而是和颜悦色,对孩子们的意见即使不正确,也不会当场批评甚至挖苦。甚至对于智力缺陷的孩子,不仅老师对他更加耐心,而且国家还会拨款增加老师来帮助他。人格、礼仪教育均渗透在每一节课里。很多时候,老师的命令式做法,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第四,老师和学校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老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表扬肯定,即便他的学习暂时还不是太好,一样会因为优秀的行为表现受到表扬。很多老师总是说分组学习会很乱,不可行。实际是我们的责任和尊重教育落实的还不够,如果孩子们明白自己的学习责任,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有爱心,在面对困难时富有毅力、敢于创新,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当然,老师们在上课时要注重鼓励孩子们的积极性,关注那些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孩子。对有些不太规范的行为,如偶尔的交头接耳不必马上大声苛责,可用眼神示意或在课后提醒。也不必担心学校在检查时,因为学生的“乱”而受到批评,学校的考核会更加客观,更加全面,而不是只求“课堂安静”。
在每周的周五全校集会上,Peter校长都会对这些优秀的孩子发一个亲笔签名的奖状。
第五,家长的配合。这里的老师很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家长可以随时给老师发E-mail,也可以当面沟通。每周四,学校会发给每个孩子一张印刷精美的活动安排表,告知家长本周的各项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某些活动。Tirimoana学校的两个门都没有门卫,大门在上课期间也是敞开着。只是在门口有一个红线,孩子们告诉我:一旦他们进入学校,是不允许随便越过红线的。
在这里,我深深的感受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他们真正的在力行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有个大胆的设想:因为品社课程没有完全纳入老师的考核范围,大家通常称之谓“副科”,在思想上就比较轻视,甚至有的老师私自把它上成所谓的“主课”,并且不以为然。与其如此,还不如取消。而是,把它贯穿到课堂上,并且在学校的考核中有一定比重的体现。让我们的六大核心价值观:诚信、尊重、毅力、创新、爱心、责任,真正落实到孩子们的每一个言行举止中,我相信:具备了这些优秀品质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一样会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