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教育,就会浮现出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大师对其进行的解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三个核心命题;中国的儒家学派则提到“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到最后的“修身”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孔孟思想对教育的解读;近代的鲁迅也说过教育是“立人之事业”。这些大师对教育的解读不无道理,可以说是相当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补充,或者说是一种批判。在这些大师眼中,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对人格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教育自身的尊重。
在今天上午的培训中,讨论相当激烈,教育的本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教育最根本的东西应该是什么?上午的培训中,老师们也对当今的大学进行了反思,由大学而推及到对当今教育进行的反思,各位老师的观点很精彩,很深刻,或许有的带点偏激情绪,但是还是很理性的。
作为一名刚从大学走出来的教师,我很爱我的大学,我还记得我们学校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不就是我们教育所要培养的新一代公民么?或许大学在某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但是大学属于高等教育,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家庭教育,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就慢慢形成的,这就对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任务,孩子们高尚情操的养成,完善人格的培养是慢慢积累,一点点累积的过程。其实更应该反省的是我们自身,我们学生自身。为什么在大学会形成这么大的人格差异?为什么在大学会出现高分高能与高分低能的反差?这是我们基础教育对孩子天性、对孩子人格教育的不完善所造成的,在大学主要的发展途径其实在个人。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锻炼自身能力的选修课,也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但是差别是怎么造成的?有的学生积极向上,有的学生却是整天浑浑噩噩,如果你自己都不主动争取,谁还能帮你。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另一个话题,为什么有的学生会主动发展自身,有的却无所事事呢?这就又将问题引到了我们的基础教育上。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灵的重塑,对学生灵魂的塑造。怎样培养乐观向上,心智健全,有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现代学生,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这是我们的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任重而道远,但是重要的一点,我们教师自身首先必须是这样一种志向高远,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只有自己做好了,我们才有资格,才有这种能力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去一点点感化,一点点身体力行的去实践。
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段话,非常感动,也很有启发,他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与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很有内涵、很有深度的一段话,这是对教育伟大使命的有力的解读,也是意义重大,或者说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正因为难所以更要努力,更要不断摸索,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去思考,去实践,去总结,对人类灵魂的关怀是一种范围广大的教育,或许它也包括我们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各种形式的教育。
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避免教育悲剧的重演,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在阳光下自由成长,那么就请我们每个教育者,家长,老师,以及接受教育者自身都能够不断反思,都能够行动起来,人文教育靠你我,让我们的校园重归宁静,不再被浮躁而掩埋;让我们的孩子释放天性,重投蓝天白云的怀抱。教育的使命,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