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国际学校
 
  新闻速递
 
 
 
lyis位置:洛阳理思实验学校(原洛阳国际学校) >> 校园新闻 >> 新闻速递 >> 浏览文章  
一堂神秘的课——从跨学科到“专题型”教学
2013-8-21 21:14:23 本站原创 王佳楠 【字体:

从知道跨学科教学那天开始,我便对其深深着迷。着迷于那种教学的随兴,听众思想的驰骋,因为它符合人对知识渴求的结构。我们并不是在英语课上只会想到ABC,也不是在物理课上只思考地球引力,无奈现今“为教学而教学”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看到O只想到了英文字母或者阿拉伯数字。这种被称之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大能力,在现实单一化的教学理念的摧残下,已伤痕累累。

到底如何应用跨学科的理念呢?拿《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课程设计为例,在不知道学科之前,我们可能随意地将之定义为语文课,仔细一思索,也可能是音乐课、生物课、物理课、美术课,甚至外语课。所以,这个课题很有意思,因为它具有极强的学科关联性,这就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好吧,假设这是一节神秘课程,我们在一无所知的前提下开始了上课。也许会先给学生放一段《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音乐,让他们聆听、感受歌词和旋律所传达的感情;然后可能在展示各种鲜花图片的同时,分享《冰山上的来客》里面的故事,和学生探讨红色革命,青春,爱情和友情;接下来,没准会和几个会跳新疆舞的学生一起演绎这首歌曲,这个故事;更有可能联想到一些花语,想到普罗旺斯浪漫的薰衣草,想到日本云霞似的樱花,想到一些关于花的英语、日语、法语单词,会思考花到底是孢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思想如野马般奔腾,思维跳跃着,因为关于花,我们能联想到的实在太多太多,也许课下,学生还能补充一大堆呢!

好吧,这堂神秘的课结束了。我们会有什么感觉呢?——云里雾里,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课,似乎学到的很多,却总没理出个头绪。因为我们在担心一个词——“跑题”!教研组长会质问我们,你的课程目标呢?你的教学计划呢?学生会迷茫,我们学的有用吗?中考会考吗?我曾在七八年级两个班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老师上课若联系到其他科目,或者讲到与本学科关系不甚大的知识时,你的感受?”大约12%的学生选择“觉得浪费时间”, 28%觉得“虽然有趣,却担心本学科时间被占用”剩余60%的认为“很有趣,且能长知识”。这说明,仍然有40%左右的学生是不认可或者质疑这种授课模式的。

当然会有老师说,这是个比例问题,课外知识所占整节课比例合适了,就能一箭双雕:既突出重点,又思维发散。我很赞同,并且相信这是目前跨学科教学的最佳归宿。不过我假想了一种模式,这也是我最理想的教育模式——

我们不再是分学科单独教学,而是以一个专题的形式进行各科知识的串联。比如本学期第一个专题是“时间” ,我们的各科老师都会忙着搜集本学科与时间有关联的知识点。语文老师可能会找到一篇季羡林写时间的文章,数学老师可能会讲到工程时间的计算问题,英语老师也许会讲“time planning”,物理老师可能会提到霍金的《时间简史》,化学老师会讲到“化学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美术老师更会提到著名画家达利,和他怪诞的时间表达——瘫软的钟表……

每个学科都会以其鲜明的特色,阐述对时间不同的理解,这样学到的知识就会形成一张网,有助于学生寻找兴趣点、突破点,因为对于一个专题,一个学生对任何一个学科点的兴趣,都会激发他对这个专题其他学科点探索的热情。这种课堂模式,在横向、纵向上都非常有张力,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以多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并且深入了解每一个角度,看得全,挖得深。

知识是成系统的,我们的传统教学,包括目前所有新兴形式的教学,都存在割裂知识完整性的弊端。归根结底,是知识的开放性还不够,对于“知识解放人而非束缚人”的理念并未完全贯彻。我们对教育的改革还在微整容的阶段,小心翼翼,亦步亦趋。不过这是正常的,毕竟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不知道它没有毒,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我希望有一天,会有一个敢吃这颗不明果实的学校,也许从那之后,我们今天的“理思模式”、“洋思模式”,都会被定义为传统教育。在一次次的“否定——改革——再否定——再改革”中,我们的教育也不断臻于完美。

 

 
豫ICP备190276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