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 “启发”、“举一反三”,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
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
我今年要带低年级,也提前通过各种方式先了解下小朋友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更坚定了我以后的教学方向——需要性教学。
以往的教学,都是老师确定教学计划、目标,虽然能按既定计划进行教学,但也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观念。老师应先要知道学生想学习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教师抛出问题,在学生一知半解、着急的时候,适时在关键时刻给学生以点拨,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还没有经过这种需要和求知不解的过程,没有急切的求知欲望,教师教学的内容就不能进入到学生的内心。
“悱”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学生经过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小年纪的学生因为词汇量和思维能力的限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十分着急。教师在这时候给学生指点一下,就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但实施启发式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觉得只有在学习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且迫切希望掌握它。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而不能简单地灌输,不能采取逼迫的办法。我觉得,启发式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