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中学部如期举行第三期教师论坛,袁家强老师作为代表进行了题为“阅读——保持教师知识的源头活水”的发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我在2006年参加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单位一位老教师的办公桌上看到的。在上大学时,我喜欢看书,读的东西比较庞杂。对于教育学类的专著也读过一些,不过那都是为了应付师范生必修课考试。真正静下心来研读教育学方面的专著,是从我踏上教师这个行业开始的。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而是抱着纯粹的功利性目的开始的。
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就主动请缨做了班主任。当时做班主任的动机很简单:我们招教考试分配到学校的三个男老师中,另外两个都申请做了班主任,我出于爱面子也就申请做了班主任。但是一个学期下来,我发觉想带好一个班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为什么别的班主任班级越带越轻松,我的班里“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带着这个疑惑,我开始向我的引路人——吴老师请教。他当时没有给我直接传授给我什么班级管理的“法宝”,而是拿了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给我。他告诉我:“你想找的所有答案,包括教学方面的,都在里面。”从那时开始,我才算真正意义上读了一本教育学类的专著。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读书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装点门面,读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工作能力。班主任们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转化“后进生”,他们的存在才显得班主任工作具备了挑战性。刚开始如何转化“后进生”,我也是一头雾水。班级管理过程中简单的模仿或摸着石头过河,结果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摁住了葫芦浮起了瓢。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才渐渐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节“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给了我很多启示。“后进生”不学习、厌学、在班级里捣乱,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他们对学习这项脑力劳动缺乏兴趣。治疗这种病的“特效药”是阅读。“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萎缩一样。”要想唤醒“后进生”对学习这项脑力劳动的兴趣,就必须教会他先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讲“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在处理班内的“后进生”的时候,我在吸取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方法外,又形成了自己的“反思+阅读+再反思”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班级管理的很多问题上,我都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例如:遇到如何处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我会读一读第73节“青年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第75节“教师,要保护儿童对你的信任”,第78节“一个‘差生’的思维觉醒”;遇到不知如何处理家校沟通问题,我会读一读第99节“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等等。
有些老师可能会问:“我既做班主任又当任课教师,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节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读书。读书让我们的知识面更宽广,让我们应对教学、掌控课堂更得心应手,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更高。“教师进行的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就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如何才能让这些小溪永葆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呢?那就只有阅读。
也正是阅读让我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学会了如何组织自己的课堂、怎样听课和分析课、怎样学习别的老师的经验,也一步步的让我从懵懵懂懂,到开始渐渐的领悟到了一点点教育的道理。如果说我这十年来在班级管理和教学方面真有那么一点点的进步,我相信它们都源自于读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知识的源头活水从哪里来?阅读就是我们的源头活水。